王輝耀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20日03版)
  人才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,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。進入新世紀以後,全球學生跨國流動速度明顯加快,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人數增長迅猛,增速明顯高於全球總體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增速。
  與此同時,各國也紛紛允許優秀外國留學生留在國內就業,這是當前世界通用的全球攬才的做法,甚至被稱為吸引國際人才“一本萬利”的做法。外國留學生比直接引進的外籍人才更熟悉國情,相對本土人才則節省了義務教育階段培養成本,並能帶來教育創匯。因此,許多國家都把招收留學生當作補充人才資源的重要手段。目前不光美國、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加大對留學生的輓留,同樣亞洲的日本、韓國和新加坡等國也都在加大力度吸引外國留學生在本國就業。
  與許多國家相比,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,但引進的來華留學生卻還不多。據中國教育部最新統計,2013年在華的各類外國留學生共計有356,499人,來華留學生的總數較上一年度增加了2,8169人,但其中讀學位的人數只有十幾萬人。而在出國留學方面,我國出國留學人員,僅2013一年就多達41萬多人。留學規模在“輸入”和“輸出”兩方面不平衡。根據OECD的統計,國際留學生占高等教育總在校生人數的比重,發達國家普遍在8%以上,澳大利亞、英國等甚至高於10%。中國讀學位的學生這一比例卻僅為0.4%左右,增長空間巨大。
  如何能夠更多更好地吸引海外留學生來華,我認為還需要加強幾個方面的工作。
  一是可考慮放寬來華留學優秀畢業生的實習工作政策,允許優秀外國留學畢業生留華工作和生活。
  根據我國現行的留學政策,外籍留學生畢業以後不能直接在我國就業或創業。這在一定程度上,屏蔽了具有創新創業潛力的外國人才“苗子”。建議放開外籍優秀留學生在華就業和創業的限制。可以設置留學生實習簽證、工作簽證,允許短缺人才、或居留達到一定年限、就業創業成績出色的外國人才留在中國。制度上對留學生和外國人就業加以區別。同時,放開國際留學生實習限制。
  二是改革教育體制,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。
  目前中國高校尚未建立教授治校的現代化管理體制,雖然幾乎每個學校都設有學術委員會,但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往往僅限於純技術性的學術評議和審核,並不都參與學校管理,沒有相應的決策權。相當於行政體系管理學校的管理體制並沒有發生變化。中國高等教育應逐步完成中國教育去行政化,完善校長治校制度,使教育部門回歸學術、科研本位,逐步將中國打造成世界性的學術科研中心及國際人才中心;優化課程設置,改革教育方式,培育多層次、多領域的創新人才。
  三是增加國際語言授課課程、培養國際化師資隊伍。
  我國不能吸引海外留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,就是我國為非英語國家,又缺乏全英語教學課程。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,多數要先學習語言,加大了他們的學習難度。2010年我國普通高校兼任教師中外籍教師人數11287人,占比不到1%。而香港大學外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40%~50%,教師中99%的人有國外學習經歷。除了全球招聘,我國也可以考慮實施“教師國際化培養計劃”,通過教師外語培訓、中長期國際學術交流、國外進修、建立海外培訓基地等措施,培養擁有熟練使用外語、讀寫外語文獻等技能的教師隊伍,並帶動全國效仿實施。
  四是鼓勵中外合作辦學,提高教育國際化程度。
  中國應儘快引入外資或國際辦學模式,將中國高校推向世界,與世界教育機構展開競爭。建議開放部分教育市場,鼓勵本土教育機構與國外名校開展合作辦學,通過國際學分互認等方式開設交換學生計劃等方式,引入國外優質教育資源、引入我國緊缺專業和先進的管理模式、教學理念等。目前寧波-諾丁漢大學、西安交大-利物浦大學、上海紐約大學分校等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,受到各方好評。
  出國留學事業的開放,曾經為中國送回錢學森、錢三強一樣的精英人才,推動中國曆史的進步、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。如今,到了開放來華留學的時候。面對全球人才競爭,中國需要在留學政策上做出更大膽的突破,抓住歷史機遇,不僅僅充當世界第一留學輸出國的角色,也力爭成為全球留學生最大輸入國,成為世界上真正的留學大國。(作者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,中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)  (原標題:開放來華留學 縮小留學“逆差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k34kksvq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